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贺兰山网评 -> 原创网评
【地评线】贺兰山网评:沙坡头“云端菜园”何以从“看天吃饭”到“知数而耕”
2025-11-21 08:29:04   
2025-11-21 08:29:04    来源:宁夏新闻网

  田垄间的变革,最能映照时代的进步。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,一片曾经被黄河滋养又被风沙侵袭的土地,如今正上演着一场农业变革的奇迹。在沙坡头区的智慧农业基地,二维码一扫完成采收溯源,手机一点启动千个喷头,数据全程护航蔬菜跨国之旅。从过去“看天吃饭”的被动应付,到如今“知数而耕”的精准掌控,沙坡头用数字技术为农业赋能,让18种蔬菜破壁出海,年出口量达2.7万吨,书写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、国际化转型的生动答卷。(11月20日《宁夏日报》)

  数字赋能,让农业摆脱“靠天吃饭”的宿命。传统农业里,种苗成活率看气候,作物长势凭经验,丰收与否全靠运气。如今沙坡头的数字种苗工厂,技术员手持平板电脑就能调控温光水肥,为硒砂瓜苗打造专属“阳光房”,让良种覆盖率超95%、壮苗率逾98%;智慧大棚里,“地空一体”的监管网络实时监测作物生长,1800个喷头一键启动精准灌溉,彻底改变了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耕作模式。数据是智慧农业的核心密码,从种苗培育到田间管理,从采收称重到运输保鲜,全链条的数据化管控,让农业生产有了明确的量化标准,让“种得好”有了科学依据,这正是科技为农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。

  政策托底,为产业升级筑牢坚实根基。农业现代化转型,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。沙坡头区出台专项扶持方案,累计投入2.18亿元改造2727栋老旧温棚,打造627栋智慧农业示范棚,为数字技术落地提供了硬件支撑;通过扶持龙头企业、完善产业链条,让智慧农业从单点突破走向规模化发展,每年培育6亿株优质种苗销往周边省份,形成了“育、种、销”一体化的产业格局。好政策如同春风化雨,既破解了农业转型中资金不足、设施落后的难题,又激发了企业和农户的创新活力,让智慧农业不仅“建得成”,更能“长得大、走得远”。

  品质筑基,让本土蔬菜敲开国际大门。国际市场的竞争,本质是品质的竞争。沙坡头的蔬菜能远销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靠的是全程可控的高品质。采收时二维码溯源确保来源可查,运输中App实时监控货仓温度,全程严控在4℃以内,让蔬菜保持鲜嫩口感;14年间从单一菜心发展到18个品种,不断丰富的品类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。今年前三季度,沙坡头区蔬菜自营出口额超3.5亿元,带动全市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1%,这份成绩单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只有坚守品质底线,用标准化、规范化生产打造过硬品牌,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。

  沙坡头的实践,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宝贵启示。农业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,而是政策、科技、市场的深度融合;农产品出海也不是偶然的运气使然,而是品质自信与品牌建设的必然结果。从“看天吃饭”到“知数而耕”,改变的不仅是耕作方式,更是农业发展的思维理念;从本土种植到国际畅销,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,更是产业能级的提升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坚持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,加快建设农业强国。沙坡头的智慧农业之路,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生动践行,为各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
  田垄藏天地,科技兴农桑。沙坡头的“云端菜园”,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。从黄河岸边到江南水乡,从白山黑水到岭南大地,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拥抱数字技术,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。相信只要我们持续以科技为翼、以政策为盾、以品质为魂,就一定能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,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,为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。

  这片古老的土地,正在数字技术的浇灌下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邓随新)

【编辑】:任岚
【责任编辑】:任岚